科教评论
[燕赵都市报]不给“无道德的道德观”舞台是最大的理性
发布时间:2014-12-24 来源: 浏览:10

对于这些少数的人,我们无需夸大他们的影响,无需对他们的言辞过多关注,他们不会掀起道德领域的波浪,他们不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此时,舆论没有必要将焦点对准他们,要求他们道歉,关注他们反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炒作的平台。最多,舆论可以对这种零星的反常的言论进行理性批评与教育,这是类似的少数言论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

因出言不逊而成为网上众矢之的,注定不会是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再被人肉搜索,又必定会让现实生活横生枝节。重庆某学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豹”(网名),就正遭遇这恼人的问题。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言论,遭遇舆论炮轰和人肉搜索的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从“Die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看,她应该是一个社会“幼稚病”的患者。首先,她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个体,她根本不懂得自己与他人在社会中的紧密关系,根本不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世间最宝贵的,所以她可以把个人的体验看得比别人的生命更重要。其次,她是一个无聊的表达者,她根本不知道有些冒犯社会的言论是不能公开表达的,根本不知道网络舆论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状况,所以她轻佻地说出了她阴暗的感受,并且将自己义无反顾地置于舆论的烤架之上。

毫无疑问,我对“Die豹”言论的感受很反感,我不能认同和接受一种缺少人性关怀的冷漠的话语。但怎样看待“Die豹”的言行与怎样对待她不是一个问题。虽然,我对“Die豹的言论充满反感,但我会把“Die豹”看成是一个幼稚无聊的年轻人,不会对她本人进行粗俗言语的攻击,更不会以此为理由对她的生活进行干扰。因为我知道,在正常的舆论环境中,言语的交锋应该秉持的原则是:让表达与辩论实现言论的“优胜劣汰”。在言语的交锋中,并不能依靠言论、辩论之外的力量去压制一种表达,即使这种表达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但如果它没有触及法律,这种表达就应该交由舆论本身去“审判”。

甚至,舆论根本就没有必要把“Die豹”的言论当回事。她只是抗震救灾面前的为数不多的“个例”而已。就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人类社会也总有一些人的言行冒犯我们的道德观和社会底线。对于这些少数的人,我们无需夸大他们的影响,无需对他们的言辞过多关注,他们不会掀起道德领域的波浪,他们不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此时,舆论没有必要将焦点对准他们,要求他们道歉,关注他们反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炒作的平台。最多,舆论可以对这种零星的反常的言论进行理性批评与教育,这是类似的少数言论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

但事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现在的舆论却有一种洁癖,不容许任何一种令多数反感的意见存在,尽管这种意见可能并没有触及法律的底线。人们更愿意看到舆论的一律:无论你是什么的人,都必须持有和多数人相同的意见,尤其是多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你的表达与多数人的意见,与主流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就可以通过各种谩骂等非理性的方式教训你,通过各种争辩之外的如人肉搜索、隐私曝光等非常规的方式警告你。反正我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我的行为就天然地具有了合理性。在网络舆论对待“Die豹”的态度和做法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一个社会当然需要有主流的道德,主流的价值规范,这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成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那些违背主流道德与规范之外的“道德观”就要被各种非理性的方式剔除干净。况且,那些零散的缺乏影响力的言论也不可能获得生命力,只要提供正确言论与他们进行辩论,真理自然会战胜谬误,少数令公众反感的言论自然会遭到社会的冷落与唾弃。

                           燕赵都市报 2008-06-19 ■乾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