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评论
[新华网]高考中可以承受之重
发布时间:2014-12-24 来源: 浏览:10

 6月7日,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就要如期举行了。倒计时的最后这几天,有关高考的话题自然免不了紧紧牵动考生、家长、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心,也让很多和我一样曾经迈过这道坎的“前辈”心生感慨。

 

 高考压力之大,早已是无需论证的命题。考生的前途命运将在这一考中确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无限期望也将在这一试里得到答案。至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更是因为高考升学率反映工作成绩而成为严重的“利益攸关方”,现实利益的重压同样让不上考场的人神经紧张。 

 

 近日新闻报道的情况也无不印证着上述判断。

 

 武汉新洲区一高三学生,因惧怕高考离家出走。另据记者对广州50所市重点学校的抽样调查,成绩处于中上流的学生中,就有高达75%表示惧怕高考。

 

 广西铁路某中学派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作为代表,来到湖南衡阳的衡山烧香拜佛,祈求该校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顺顺利利,考出好成绩。每年派老师到庙里求神,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公开秘密。

 

 至于学校安身立命的声誉、地位,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仕途发展倚仗的政绩,哪一个不和高考升学率密切相关?除非没心没肺、丧失理智,否则怎能不为高考牵肠挂肚,怎能感觉不到高考带来的无形压力。个别地方甚至因此出现过不许“差生”报考以维持较高升学率的事情。

 

 可有一组数据却几乎能颠覆上述判断。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近日介绍说,尽管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锐减,但中国高校扩招的脚步并未停止。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4%,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将更大,预计每100个考生,有62个会被录取。

 

 我记得多年前自己参加高考时,所在省的招生比例大约是7个考生能录取1个,也就是14%多一点的样子。现如今录取率提高至4倍多,压力应该大大减轻才对。尽管当年大家也都顶着压力,可绝没有像今天来得这么疯狂、变态,其中的原因,当在“升学率决定压力”的常识之外。

 

 压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从某种意义上说,升学压力和所有生活中的压力一样,来自对现实利益的期望和追求。当利益唾手可得,你不会感到压力;当所求经过可以承受的努力付出就能得到,你虽有一定压力但仍会信心十足;当对欲望的期盼和自身实际条件与能力存在较大乃至无法拉近的落差,巨大的压力就会产生,并使人深陷挫败,难以自拔。

 

 改革开放之初,物质还未告别匮乏,诱惑也相对较少,人们彼此的生活差别也不是很大。通过高考展示给考生的美好未来也远未达到令人心乱神迷的程度。那时候,尽管低录取率导致的高考竞争事实上远比今天“残酷”,可有限的期望恰成为最有效的“降压药”。时至今日,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差距的不断拉大,成王败寇式的竞争结果落差紧绷着人们的神经。谁不想带上成功的桂冠,聚焦羡慕和尊敬的目光?谁愿意成为社会竞争的淘汰对象,从一开始就放弃努力而甘愿过着无车无房的困难生活?

 

 当学校运用绩效考核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当教育部门的干部要通过“升学政绩”来反映工作业绩,实现自身价值,一切的动力都会转化为压力,压在工作上,压在教学上,压在学生身上。

 

 是人,大多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也会没有动力。社会需要竞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效率和活力;高考不能没有竞争,因为高校教育资源还没丰富到人人可以享有的程度,特别是名牌高校优质资源的稀缺,只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我不想去抱怨社会竞争带给人的压力。没有作用力,哪有反作用力?人们追求发展进步在前,生发欲望理想在先,压力只是人们现实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不是原因,不该成为在压力下感觉不快、不满之后情绪宣泄对象。

 

 惯常的选择性记忆,让不少人只记得当下高考的压力,却在有意无意忘却十年浩劫取消高考选拔带给一代人丧失希望的窒息和永难抚平的伤痛。当某些人整日如怨妇般诅咒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太大之时,却不见他们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横眉冷对。“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为中国发展进步中特有心态的真实写照。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网友说:“高考就是一个大熔炉,经过这个高压催化,你才能成为一块纯粹的好钢,硬度大、可塑性强,煅造出迎难而上、自信勇毅的人格和意志。”无论结果好与坏,只有经过高考压力的锤炼,人生才能从稚嫩走向成熟。意志因磨砺而坚强,人生因磨难而丰富。这种无形的收获会比一次高考的结果更能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也许这些感悟对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有些晚了。那就希望明年以及今后参加高考的考生从中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吧。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新华网 王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