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评论
[解放日报]维护学术道德要从“源头”抓起
发布时间:2014-12-24 来源: 浏览:13
        新学年开学了,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例如,北大学术道德委员会、教务部和研究生院一起设计学术道德课,新生不仅学习到基本学术规范,还将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各院系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对新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学校这样做,希望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严谨治学,形成良好学风。笔者为大学的这一做法叫好。

  时下,高校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屡禁不止,一些研究生成为违规的“主角”,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术常识。我国学术发展道路曲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对学术规范的制定和相关意识培养。美国有本《芝加哥手册》,内容涵盖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细化到论文中如何引用别人的结论等,在学界人手一本。但是,我们不少研究生,临毕业了还不清楚什么才算“学术违规”。又如,按国际规范,专业论文撰写时,开始部分应有对该领域学术史的叙述,研究者应对前人成果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致谢。而我们的一些博士生论文就缺少这一重要部分。所以,国内高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学生将来若是深入钻研学问,学术规范将是他们立足学术界的“生命线”。

  其实,不仅是研究生,本科生也应及时补上学术道德课。虽说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吸收多方面知识,与“做学问”还有一段距离,但学术规范的养成,学术道德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不少本科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在写社会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时,习惯当“文抄公”,从已经出版的著作、网上的文章中,“剥”下自己所需的内容,拼拼凑凑,甚至照单全收。如此,何谈创新精神,何谈实践出真知?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查究学生的每篇论文是否抄袭。不少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写论文方式是“很正常的”。如此思维,那么本科生将来成了研究生,抄袭别人的文章岂不也是“很正常的”?即便本科生日后不再继续深造,而是毕业后直接就业,那么这种浮躁心态、不讲诚信的作风带到工作中,对他本人和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大都有学风建设这一内容,但一般仅停留在考试纪律层面,笔者认为,还应拓展到学术规范领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新生一入校,高校通过学术道德课,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学术规范这根“弦”,这对于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日后工作都是有益的。学术规范从“源头”抓起,对于营造严谨求实的学风、治理学术不端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当然,要让学生自觉坚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光靠课堂教育还不够。高校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勇于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隐瞒和护短。这样的整治“个案”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徐敏)

 

                                                       解放日报 200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