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科普
“乘风破浪的姐姐”:专访高晓英教授
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科普 浏览:208

高晓英 USTC

1998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年后公派至莫斯科大学联合培养,并在莫大先后取得本硕博学位。学成归来,高老师到中国科大地空学院任博后,从此与地球化学结缘。并在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于18年成为特任教授。谈及这“与众不同”的履历背后的崎岖历程,高老师说:“一路走来,凭的是那股韧劲。”

由排斥到热爱,对地学的态度曾发生过180°的大转变;回国工作转变方向,顶住巨大压力找到地球化学领域中属于自己的那颗“璀璨宝石”。高老师的地学之旅可谓是乘风破浪、翻山越岭。

“相比起许多其他教授树立起的‘学霸’形象,我的个人经历更像是在告诉别人:并不是每个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不是每个人从一开始就很优秀。

求学十载,日久生情

本科录取到地质大学应用化学,后作为联合培养生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学习,先后取得地质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高晓英老师的求学十年经历了专业与环境的巨大转变。她坦言尽管这段经历如今看来颇为传奇,但也算“始于无奈”。

高老师最初对地质专业很排斥,但阴差阳错还是被地质大学录取。之后,她借助国际联合培养的机会“离开学校”,抱着出国感受异国文化、学习一门外语的想法,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求学之路。

当问及对地学是如何发生改观时,高老师说,自己是在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慢慢爱上地学的。

在俄罗斯的第二年,高老师开始学习地质专业课,也逐渐感受到地学的神奇和魅力。各种形形色色的矿物晶体、五彩斑斓的宝石让她眼前一亮。这些自然之美的结晶让高老师认识到,地学是一门“美丽的科学”,可以让人如痴如醉。

若说美丽的矿物宝石让高老师领略到了地学小尺度上的美,那么美丽的山川大河就是让她体验到了地学的“大美”。学习期间,她曾随老师去到黑海边的雅尔塔,也曾前往欧亚边界的乌拉尔山脉进行专业地质野外实习。地质实习中的独特体验与见闻对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讲到本科期间的实习,老师感慨说,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老师学生们都需要背帐篷和睡袋,在野外宿营。白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晚上搭着篝火,围坐一起整理样品交流学习。相比现在,那时的实习虽然艰苦,但是也别有风情。正是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让她体会到了地学的独特美丽所在。

地学研究者可以在室内开展实验、探索未知,也可以在野外行走观察,领略自然风光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而高老师也为从事地学研究感到幸福与骄傲——“并不是说女生就不适合地学,地学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样枯燥的学科“

十年求学时光,高老师在切身的体验中爱上了地学。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老师在野外工作时的矫健步履。我想,支持高老师在地学的世界里向前的探索的力量或许正是在磨砺中自内向外萌生的热爱。

咬定青山,乘风破浪

高老师前十年学习的是矿物学而非地球化学。当时她踌躇满志刚从莫大地质系毕业归来,但来到科大之后,却发现尽管两个领域间存在许多关联,但很多东西都得推倒重来,从零开始。

由于缺乏地球化学的背景知识,作为博士后的她甚至要和本科生同堂上课。本应以科研为主业,成果产出效率最高的时期里,自己却还在学习基础知识。这给她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专业知识的缺乏,语言也成为了那时高老师科研路上的重要阻碍。由于先前所有的地学课程都是用俄语学习,那时高老师不仅无法阅读英文文献,甚至连阅读中文文献都有障碍。

“身边的人都已经有了好几篇文章,去评各种奖,而这些全部都与我无关。“高老师讲起初入地化的那段时光,她当时几乎确信自己不会在这个领域工作下去,甚至也一度很想中途退出。但高老师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放弃,就是在逃避生活的挑战。

“我当时想,就算我要离开,我也要带着两篇像样的论文离开。我要让别人明白我不是做不好,只是我不想做了。”正是憋着这样一口气,凭着一股子的韧劲,高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在新的领域站稳了脚跟。回望来路,若没有当初地坚持,断不会有今日的成功。

无论是远赴俄国、初识地学,本科两年时间里修完一个全新专业四年的课程;还是初入地化、困难重重,克服基础知识缺乏和语言不通的双重障碍做出杰出的科研工作。高晓英老师求学、科研经历的关键词无疑是“坚持”,而贯穿她跌宕的生涯的也正是她的一股韧劲。

“这种不放弃的韧劲不止在科研中受用,在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高老师说完这些,面带笑容。了解高老师的经历后,我更感动于这笑容中的豁达与坚强。

野外工作进行时

寄语同学

当被问到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时,高老师不禁感慨现在的学生们都“太自由”,面对选择有时“太草率”。她说:“一些学生起初并非自愿来到地空学院,由于科大宽松的转专业规则,学生往往还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了解、学习、体验地学便匆匆地转到其他“热门”专业去了。虽然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不少学生因此和更适合自己的地学擦肩而过。同学们在做出决定时要充分地了解、体验,也许兴趣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萌芽。”


(责任编辑:杨玉露

(版权说明,转载自:石头科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