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高考制度不改 课改难有成效

时间:2014-12-24浏览:12

熊丙奇

  北大中文系主任、新课改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在近日一次演讲中表示,本着减负理念进行的课改,加剧竞争和学生的负担,推进非常困难,比改革前还糟糕。

  截至去年秋季,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新课程。新课改曾获得过相当多的好评,比如: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很多题型是综合性的,课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允许学生跨班选课;考试方式也更为灵活,笔试以外还采用论文、调研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成绩以学分计算;推行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定,等等。

  但现实表明,这种“充满活力”的课改并没有给基础教育带来活力。温儒敏说,“课改后,高中必修课由2学年改成1.25学年,然后进入1.75学年的选修课的学习。实验的结果证明:所谓选修课只是走形式,1.25学年的必修课后就进入高考复习,比改革前还糟糕,负担更重。”于是他建议,课改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温儒敏看到了课改推行的效果不佳,但并没有指出其根本原因。客观上说,问题并不出在课改设计得不好,而在于整个基础教育,并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中,除了少部分自主招生外,绝大部分参与集中录取的高校,是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录取学生的。虽然江苏、浙江、天津等率先实行新课改的地方,已经根据新课改推出了新高考方案,宣称在高考录取中,在高考成绩之外,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也纳入高考,但是,仔细分析方案,大家发现,新高考方案,更强调了知识教育、学科成绩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

  拿第一个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江苏来说,其“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三位一体录取方式,曾被一些人士认为是目前设计最完善的与新课改配套的新高考方案,但这套方案造成的事实是,高考录取由以前一个总分门槛,变为“语数外”三门高考科目总分门槛与两门选测科目的测试等级门槛,这不但要求学生总分高,而且要求这五科不得有偏科。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一些学生就因一门考试不理想而无缘报考某一批次的某所学校。而为应对这一高考方案,有的中学已决定放弃所有与高考录取无直接关系的科目,而主抓语数外以及两门选测科目的学习。

  可见,课改在推出之初,其实就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课改遭遇失败的现实也进一步表明,基础教育改革,关键在于高考制度改革。不改革高考制度,而寄希望于在这一制度下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来改善基础教育现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晶报 2008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