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文理分科争议昭示的教育改革困境

时间:2014-12-24浏览:10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 “病症”,认为中国一直错过诺贝尔奖,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11月30日《广州日报》)

 

 关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在网上查查,就知道,此前,作为教育家的朱永新,曾经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这一回,这个观点之所以变得极富“看点”,一方面,朱永新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与民进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加重了这个观点的“语语权”分量;另一方面,朱永新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吁请,已经上升到“误国论”的层面,自然很具 “眼球效应”。

 

 事实上,对于文理分科存在的问题,没有人比一线的教师更清楚。我做高中教师的时候,就很清晰地感觉到,从整体来看,理科学生平常显得较为理性、冷静,而文科生则往往表现为情感丰富,生活情趣多样,人文素养较高。之所以出现文理分科,本质原因就是教育功利化和工具化的产物。一方面,受囿于特定的现实,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面。毕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化、技能化所起到的直接作用愈发重要。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当前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是属于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特别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大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重理轻文,而这种把知识当作工具的做法,最终是以导致大面积的人文精神缺失为代价。

 

 社会既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文学科研究、判断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工科知识解决的是人的“做事”能力,而文科产生的人文教育功能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如果人文科学本身的“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功能过度弱化,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就像朱永新所说,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

 

 只有让人文、科学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的整体精神素养和知识水平。文理分科,使科学与人文教育,形成深深断裂,不利于未来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问题是,这种现实背后,负载着强大利益,却又与特定时代的短期化、功利化目标紧紧关联。要改变这种现状,说到底,也只能依赖于利益博弈。

 

 教育改革就是通过不断的博弈,来使教育背后的各种利益日渐趋于平衡。而与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博弈,本身也是个艰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伤害人文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文理分科,是中国教育改革已经付出的一种代价。而到底何时,我们才能不需要再付出这样的造成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代价,仍取决于接下来的博弈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公众对朱永新观点背后的话语权抱有期待的原因。  [单士兵(江苏 职员)]

                                                                   北京青年报 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