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草根”蔡伟与“精英”复旦之纽带

时间:2014-12-24浏览:10

陈季冰(资深媒体人)

 

 按照时下一些人士热衷的站队和分类方式,38岁的辽宁锦州下岗工人蔡伟是一位再典型不过的“草根”——他出身底层,一贫如洗,蹬过三轮车,仅有高中文凭……像时下那些天天在互联网上发表各种激昂慷慨的意见的“草根斗士”一样,蔡伟也在网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所不同的是,自学成才的蔡伟似乎从来没有觉得命运对自己有多么不公,他更没有像时下那些“草根”评论家那样把自己的无名无利归罪于“精英霸权”的压制。他也没有想过要通过批判和颠覆这种“精英霸权”来为“草根”争取一片话语天地,他在国学网上发表的都是些读者寥寥的乏味的考据文字,而不是那些我们近年来早已耳熟能详的点击率和网友留言名列前茅的讨伐檄文。

 

 不知为什么,读到蔡伟的传奇故事,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半年前那场沸沸扬扬的“阎崇年掌掴事件”。按照当时一些分析人士的解读,阎崇年的被打是“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

 

 我从来就不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完全合理,也不想无视当前触目惊心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更不想维护巍峨堂皇的学院内的某些迷失在名利场上的尸位素餐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专业人才津贴获得者”们的权威。但是,我更加反对打着所谓“学术民主”、“话语平等”旗号来纠正上述弊端的努力——其最常用的灵丹妙药是建构“受压迫的多数”和“压迫的少数”这两个想象中的群体的互不信任和互相对立。在我看来,这将把我们原本就不健康的学术教育体系推上更为险峻叵测的歧途。

 

 默默无闻的蔡伟之所以被大名鼎鼎的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不是因为众多“草根”人士投票推举,认为他应该被这个“公共平台”接纳,而是复旦大学经过专业程序认定他具备了这个资格。同样,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等学者之所以认可乃至高度评价蔡伟对某些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和词的独到理解,也不是因为蔡伟的理解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民众的意见,而是因为它比较好地契合这一专业的学术逻辑。“草根”的蔡伟与“精英”的复旦大学之间的唯一纽带仅仅是学术水准,而非其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更多与学术无关的因素。

 

 所有社会的所有领域里,或许都确实存在人数众多的“草根”与凤毛麟角的“精英”。但真正公正合理的社会只保障政治(法律)上的权利平等。而且,即便在政治领域,“草根”与“精英”也未必一定是对立关系。至于楚辞中的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类学术问题领域,根本就没有什么“草根”、“精英”之别,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专业水准的高下。

 

 我猜想,那些半年前叫嚷“阎崇年该打”的“草根学术带头人”们见到蔡伟被复旦大学“收编”,难免会暗自失落和心生愤懑。不过他们应该明白的是,靠向学术名人扔“板砖”之类投机取巧的办法是不可能帮助他们自己跻身“精英”之列的;他们更应该明白的是,“草根”蔡伟之所以能敲开复旦大学的门,正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古文字研究当作自己的晋升阶梯。

 

                                                                 潇湘晨报 200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