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人文学院刘仲林教授应邀在西区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为研究生党支部骨干“十七大”精神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题报告。研修班全体学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尹红主持。
刘仲林从“十七大”报告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道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新文化的大众普及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刘仲林认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此,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十七大精神,深度透视我国的文化建设,落实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刘仲林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此,他旁征博引,借鉴古代先哲的哲学理念深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理论内涵。同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以及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深刻剖析了为学与为道的关系,阐释了中国文化的道统传承的本质内涵。
刘仲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思路是: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为核心,建设新的文化理论体系,推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全面变革和发展。文化转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浮在简单化、形式化的表层,需要从民族观念深处引发变革,全面系统地推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探索。
在谈到新文化的大众普及这一问题时,刘仲林认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但大家都有平等学修中华文化“大学”的资格和权利。我们要努力重振“大学”古风,以百姓日用之学为起点,面向所有公民大众开放,从体悟日常生活之道开始,共修大学之道,感悟人生大境界。
刘仲林的报告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使同学们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明确了文化创新对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大家表示,作为研究生,我们肩负着文化创新的使命,在日常的支部工作中,要切实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活泼的支部文化,为学校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