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备份
蒙培元论境界
发布时间:2015-12-25 来源: 浏览:10
蒙培元论境界
 
【作者简介】蒙培元,193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中华文化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理学的演变》 《理学范畴系统》 《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等。
“境界”这一范畴虽然出现于佛教经典文献,但是,境界论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是包括儒、道、佛在内的中国哲学共同具有的。境界不是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存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心灵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真正讨论中国哲学文化中的境界问题,是从近代开始的。这与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所引起的自我反思有直接关系。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首先提出境界问题的是精通西学而又同情中国文化的王国维。王国维虽然是在词学研究中提出了境界说,但是,它的意义不限于词学或美学,而是接触到中国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此后,冯友兰先生第一个明确地从哲学上提出了境界说,并将境界问题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来论述,在其一生的哲学论著中从未放弃。唐君毅、牟宗三先生也讲境界。他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但他们也是用西方哲学的某种观点和方法讲中国哲学。唐君毅先生的“九境说”是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把中西各种类型的哲学都包括在不同的境界之中,但是这样一来,实体论与境界论的区别就很难显发出来,亦即中国哲学的特色没有显发出来。
事实上,中国哲学所说的境界,确实是一个心灵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它又不是纯粹主观的,它是主客统一的,因而又有客观性。境界是心灵存在的问题,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但它又不是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认识是有主客对立的,但心灵存在是没有主客对立的,但是包含了真理性的认识。唐君毅先生把中国哲学的境界归之于“天德流行之境”,意在说明主客统一,很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但是,如前所说,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境界哲学同西方的实体论哲学具有形态上的不同。
 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这就不是逻辑分析和认识论的问题,而是存在论的问题。它既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也不是主观心理的结构,而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其中既包括认识又包括情感和意志,但更重要的是主体的修养实践。
心灵是存在的吗?是存在的。但心灵是在心理活动中存在的,是在喜怒哀乐和“思”之中存在的。由于中国哲学是身心合一论,因此,心灵存在又是在生命活动中实现的,是在一举手一抬足之间实现的。它不是出入于生命形体的精神实体如灵魂之类,也不是与“他者”相对立的“自我意识”,更不是纯粹主观想象,而是心中之境,“镜中之像”。心境有多大,境界有多高。境界之为境界,是主观中的客观性,主观境况决定客观性的真实程度,但它毕竟表现了某种客观性。生命存在必以一定的方式而存在,其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心灵境界是其最重要的存在的方式。心灵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便有不同的境界。中国哲学所提倡的,是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存在方式,其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境界既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由自身的生命存在所决定,而且与世界的存在息息相关。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是世界中的存在,是在世界的生命流行中存在的。人的心灵就是世界生命的“回光返照”,因此以境界的形态出现。
境界是一个过程,虽然有“暂住性”,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天人合一”境界才是终极的存在状态,但这只是一种目的追求。因为天是生命的最后根源,也是生命的最高价值。“天道流行,物与无妄”,“心无内外,性无内外”,即打通一切主客、内外的界限,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这是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讲体用关系,但这不是西方式的本体论即实体论哲学。本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一切存在的本源,是原动力和目的,是一种创造与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说它是自身圆满的,只是就其终极目的而言的,其实现则全靠作用、功能,亦即实践。这里隐含着主客、内外、天人合一的意思,天道即是人道,天心即是人心。无本体便无作用,无作用即无本体,本体与作用是不能分开独立存在的。换言之,天道、天德是要人来实现的。古人说:“天功人其代之。”这是用极普通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天的功能由人来实现,其中包含了人的心灵境界。因为“天功”既是“天德”之发用,在人则是境界形态。将本体存在实现为境界,这正是人所要作的,而且是要下功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体境界就是功夫境界,本体论实为境界论。
  这是心灵存在和修养实践的问题,不是实体和认识的问题。近代以来,产生了学院哲学。学院派的哲学家们热衷于西方的本体论、认识论,而很少讲实践功夫。但不讲实践功夫,境界问题也就落了空。心灵必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境界是心灵的存在方式或状态。境界者心灵之境界,心灵不是灵魂、意识一类的实体,心灵是活动的,以其活动显示其存在,这就是境界。重要的是,在人的境界的提升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灵活动缺一不可,三者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形成整体性的存在状态,即各个人的具体境界。但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它是以知情意合一为基本要素,以真善美合一为基本目的。因此,中国哲学既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认识论,也没有发展出纯粹的意志自由,倒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种价值上的诉求,即追求自我超越的境界。
中国当前确实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境界论对于实现理想人格具有极大优越性,可以面对宗教问题的种种挑战,但是,实体论哲学也有其巨大贡献,无论个体化的人格,还是心灵的终极关切,实体论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而言之,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