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7月18日,王旭明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等等,都是他留下的争论话题。( 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王旭明谢幕了,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算不算华丽转身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王旭明以率真的个性留给公众的是清晰的背影。王旭明这个独特的前新闻发言人,不会从公众的视野中淡去,因为发言人制度仍需提升。
从1982年钱其琛首次以新闻发言人身份面对媒体至今,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走过25年,回望整个发言人制度历程,不能不提2003年的SARS事件。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如今,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国新办、各部委、地方省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确立,但仍有改善之处,尚与公众预期有一定距离,对此,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也颇为担忧:“新闻发言人成为一种‘形象工程’,有的部门和地方的发言人名单一公布,并无后续,发言人不发言。”
在这一语境下审视王旭明的言行,恰可发现他的价值所在,他不敷衍,不伪装,不顾左右而言他,他高调,直率,健谈,敢于表达个人好恶。而这些,正是不少人留恋王旭明、不少人激赏王旭明的原因。比如,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就毫不掩饰对王旭明的欣赏——“我感觉他(王旭明)对新闻发言人这个工作很热爱,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他不仅有思想和激情,也比较直率。”
王旭明曾经自道,“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新闻发言人是高风险行业”,相信这些话不是矫情,而是基于现实体验后的价值判断,而这正从侧面证验了发言人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应该看到,王旭明只是一个个案,惟其如此才凸显他存在的价值,但应该承认,王旭明作为发言人并非完美无缺,别的发言人即便具有他身上所有的优点,也不等于就是一个真正的发言人了。因为发言人制度设立的初衷并非仅要发言人直率、敢言、感情丰富,它最大的目的应是保证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如今,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公众对发言人制度寄予了更强烈的厚望。在一些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完善发言人制度,比如深圳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问责制,各级新闻发言人要敢于直面媒体和公众,对社会关切不回避,对媒体咨询不推诿,对重大事件不失语,对热点问题不搪塞;认真履行职责,不准说假话,不准无故拒绝采访,不准对社会舆情熟视无睹,要以及时准确的发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一言以蔽之,保障公众知情权已成时代趋势,只要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一个王旭明转身了,会有更多的王旭明、更进一步的王旭明现身。(作者系媒体资深评论员)
西安晚报 200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