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勉力同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时间:2014-12-24浏览:11

本报评论员 周东飞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媒体,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特别策划,免费刊登大学生求职简历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搭建互动平台。(详见今日本报B04版)

 

 “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这是去年12月20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望大学生时作出的掷地有声的表态。当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的难度势必加大,作为新增就业者的大学生群体,恰恰出现在直面冲击的风口浪尖。与其他就业者相比,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生活保障,应该被社会列入扩大就业的重点人群。

 

 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争议不断的热点话题。国务院文件在整合吸纳有益建议之后,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并配套了多项政策性利好。

 

 在作为常态的就业模式之外,国家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大学生积极创业,对无法就业的大学生则提出了见习制度。有人提出,作为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不能都来等靠别人提供岗位,而是应当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创业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岗位。目前全世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中国只有4%,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意义重大。而对于更多普通大学生而言,缺乏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一直是就业的拦路虎。见习制度的实施则以柔性就业的方式,提供了技能的积累渠道。从见习到就业到创业,一条多层次的广义就业路径呈现在人们面前。

 

 无论是拓宽就业渠道,还是转变就业观点,政策的作用在于以利益的调整来促成人们的实际行动,从而最终形成良性的合力。以扩大就业环节为例,通知提出了国家增设基层岗位,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职,以及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研究型人才等三种渠道。应当说,这些渠道本身并无太多新意,更能吸引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恐怕只能是其中的配套政策。以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刺激大学生自主创业,以2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失业大学生,均见证了政策含金量所在。而农村、城市社区等基层岗位的创设和提供,更是政府拿钱投入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固然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加剧,但也有一个长期积累酝酿的过程。从长远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更为宏观的分析视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努力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反过来说,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实现成功转身,从而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是一个迫切话题。如果我们的经济一直满足于制造裤子和衬衣,那么对制造飞机的人才自然无法消化和吸收。如果低端制造业的比重依然远远大于高端服务业,那么大学生可能永远不会比农民工更受欢迎。好在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这一根本性转变历程密不可分。

 

 但于当下而言,我们更需要的乃是勉力同行,政府、企业、社会一起为大学生就业竭尽所能。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讲过一个大学生找工作的故事。这个孩子父母双双下岗,含辛茹苦供她上大学。俞正声说:“如果她学成之后却无法就业,对老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其间并无曲折情节,但听者无不动容,这是责任和良知之力。落实政策,担当道义,通达信息,唯尽力方能坦然宣称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到了首位。

                          

                                                                                    潇湘晨报 200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