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从方舟子遇袭想到学术批评

时间:2014-12-24浏览:10

   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件的侦办最近取得突破,成为焦点新闻。虽未尘埃落定,但其中的是非曲直已初见端倪,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有媒体评论,这本应是学术界的事,不该闹到法院,闹出刑事案件更是匪夷所思。这话有道理,此案凸显学术界当前亟须建立起正常的学术争论、学术批评的平台,尤其是构建学术批判的文化环境。
   方舟子对于肖传国的批评、指责,大体上未超出学术范围。在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里,本可以通过批评与辩论得到解决,或许能得出有益于各方乃至于学术界的结论。可惜没有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指责与反指责迅速演变为对簿公堂,甚至雇人行凶,“抄起了家伙”。
   当前社会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忧心忡忡,政府也连续出台措施,高校、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学风监督委员会,但效果尚未显现。学者们认为学风监控组织的规则、机制有待完善,学术界要构建健康的科学文化,学者要强化科学精神。
   我们国家目前科研、开发事业的规模、投入力度、从业者人数都已达到相当规模。我们在提倡依志趣、追求而潜心治学的同时,也不能排除相当多的人以此为业,博取功名利禄。在这种情况下保证诚信、公平,科技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有过海外治学经历的学者介绍,在欧美国家,学术评价组织都要求成员高度负责,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投票之前要充分发表意见,表明态度,而不是简单的不记名投票。检举、揭发必须具名,应对检举先做无过错推定,弄明白到底有没有问题,是程序问题还是规则问题,是学术问题还是品德问题。这既能防止学术不端,又能保护学者,容许失败。我们学术界的现状或者是只谈成绩,不谈缺陷,会上一片表扬与自我表扬;一旦有人检举又是先做有过错推定,没有充分的辩解争论,谁被揭发就有了污点,以后的不记名投票将很难通过。这无形中使得指责与反指责从一开始就十分尖锐,并可能迅速失控。
   另一方面,学风监控组织都是各学科领域推选一两位代表,须知学术界是隔行如隔山,审查某一学科领域的学风问题,其他领域代表是插不上嘴的,本领域一两位代表又很难搞定。笔者在某学风监控组织首次会议现场感到,当选者多不愿意担当这份责任,谈的都是难处。
   解决之道是建立起同行评议机制,学术会议上要有据实批评,学报不能没有质疑。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不可能总是首发命中。研究搞不下去了要勇于讲出来,请同行会诊,是原理性谬误还是方法、路径问题;确实失败了如实说出来也很有价值。现在网络发达,建立起同行评议的网站,无论资历深浅、地位高低,懂行的都有发言权,使学术争论成为常态,善莫大焉。有了同行评议的基础,学风监控组织的代表说话也有底气。
   还有学者提出,当前学术界要提倡自信自尊,反对自卑自大。我们现在的研发事业发展很快,科研实力、交流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学术界要有自信,要能听得进批评,允许挑剔,闻过则喜。学术界要自尊,就是要严谨求实,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浮躁和粗疏。自大其实源于自卑,心里没底就容易图虚荣、搞浮夸,甚至弄虚作假。中国学者要牢记,与欧美同行相比,我们所获得的经费凝聚着更多纳税人的血汗,我们的科研实力、所作出的贡献还远远不够,与我们国家的地位,我国的经济总量还很不相称。我们没有理由过度追逐个人名利,没有理由不刻苦钻研、潜心治学。(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 20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