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普
站内检索
More通知公告
More相关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教评论

“布鞋院士”“都教授”能否矫正科学家形象的“偏差值”

( 2016-12-16 )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科普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盛利
 

  长须、黑衣,一位脚踏黑布鞋又没穿袜子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台前低头上课的照片,不久前爆红网络。这是我国遥感科研领域著名专家中科院李小文院士的工作照片。有人说他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看似沉默不起眼,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同为学者风范,让各种高声尖叫此起彼伏的“都教授”着装时尚、帅气潇洒,让不久前的北京国际车展媒体日几乎承受不起粉丝铺天盖地而来。

  两位“造型”虽有天壤之别,但笔者认为,对他们的热捧都或多或少源自一种“颠覆”——有人认为,科学家头上有着圣洁光环,千篇一律的戴着厚眼镜、衣着不整、埋头科研的形象,“都教授”的形象和他们的认识正相反;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科学家往往头衔繁多、出入各种会议论坛、面对各种事件课题侃侃而谈,李小文院士的形象又改变了这种印象。

  多少年来,一种刻板、抽象的宣传模式,给科学家披上一件“高大全”的外套,公众对他们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占有知识的崇拜,而不是贡献知识的认可。有人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刮目相看,却不愿了解他为之奉献的事业;会对科学家奉献精神、忘我投入感慨不已,却对他们的作品——足以改变生活的科技创新心存怀疑。所以当上述概念化、模块化的科学家形象被颠覆时,舆论不免哗然。

  而科学家自身也存在着对公众形象塑造的漠视。部分认为知识万能、自视为真理化身的科学家,或不顾操守跨专业大放厥词,或忙于跑项目、要资金,他们伤害着科学家群体的公众形象。所以,人们对于科学家回归“科学精神”的愿景又随之而来。

  科学家确是一个苦角色——他们过着单调、枯燥和寂寞的生活,被公众视为一个专业化的抽象符号、一个远离社会的圈外人。科学家形象却又直接关系到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其对科学有效传播的作用不可估量,又在推动科学进步上引导着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观和兴趣分布。

  无论是都教授还是布鞋院士,科学家的魅力有科学本身的神秘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他们在探索未知中展现的个人魅力;他们能将新思想、新观念带给世界,也能以其执着的探索发现精神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对公众来说,更为认可的是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是在国防建设或国计民生重大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敢于坚持科学判断,而不随波逐流的人。而正是他们的缺失,造成了公众视野下科学家形象的“偏差值”。


相关新闻
  • “布鞋院士”“都教授”能否矫正科学家形象的“偏差值”

欲浏览最佳效果 建议你使用IE4.0版本以上的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768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